您好,欢迎来到温州乐清律师网! 首页 |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15167876762

15058997427

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乐清律师网>债权债务>正文

婚内夫妻之间写借条有效吗

来源:网络作者:未知时间:2018-08-31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实行财产共有制,一般没有特别约定,夫妻财产共同所有。那么,夫妻间打的借条有效吗?借钱出去的一方可以要求借钱的一方还钱吗?相信大家也想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具体来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婚后夫妻之间婚内写借条有效吗的详细内容吧。

  一、婚后夫妻之间婚内写借条有效吗

  1、认定为对夫妻财产的处分有效。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婚后财产属夫妻共有,但是也规定了夫妻可以对婚后财产进行婚内约定,有约定的以约定为准。夫妻间在婚内打的借条,可以认定为对婚内财产的约定。因此,可以认定为婚内借条是有效的。

  2、存在借款事实有效。

  若夫妻本身已经约定了夫妻财产分别所有制,或者夫妻有个人婚前财产,其中一方向另一方借钱,而出借的款项是属于一方的个人财产,并出具借条,那么该借条参照一般自然人出借的借条,就是有效的。另一方需要跟进具体情况予以返还。

  3、不存在借款事实无效。

  有借条,就需要存在借款事实。若并未实际发生过夫或妻一方将自己个人所有的款项出借给另一方的事实,那么借条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对于主张婚内借条有效的一方,需要提供出借了个人所有的款项给另一方的证明,以及该款项的来源等证明证据。对于主张婚内借条无效的一方,应该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该借条是威胁或者强迫的情况下出具的等证明证据。

  二、夫妻可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吗

  我国实行夫妻财产共有制,通常情况下,在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工资、收益等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借条是借款合同一种形式,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并不禁止有夫妻身份的自然人作为借款合同的主体。

  因此,夫妻间可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三、借条与欠条怎么区别

  1、诉讼有效期不同

  借条

  有约定的,2年有效;无约定的,20年有效。

  借条的诉讼时效为2年,约定了还款期限的,从借条标注的还款期限之日起算,超过2年未向法院起诉的,法院不再保护。

  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出借人可随时向借款人要求还款,诉讼时效从出借人主张权利的次日起计算。但要是出借人在出具借条后20年内没有主张权利的,诉讼时效不再起算。

  欠条

  有标日期跟无标注日期都是2年有效

  欠条的诉讼时效也是2年,已标注清偿欠款日期的,诉讼时效从标注的清偿日期之日起算;

  没有标注清偿日期的,诉讼时效从出具欠条的次日起算。

  总结:虽然借条跟欠条都能够证明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但是从诉讼时效来看,明显地,相比于欠条,借条的诉讼时效更有保护性。

  2、形成原因

  借条

  借条证明借款关系,借条形成的原因是特定的借款事实。

  欠条

  欠条证明欠款关系,欠条形成的原因很多,可以基于多种事实而产生,如因买卖产生的钱款,因企业承包产生的钱款,因损害赔偿产生的欠款等等。

  总结:

  总之,借款肯定是欠款,但欠款则不一定是借款。

  3、举证责任

  借条

  借条持有人一般只需向法官简单的陈述借款的事实经过即可。

  欠条

  欠条持有人必须向法官陈述欠条形成的事实,如果对方否认,欠条持有人必须进一步举证证明欠条形成的事实。

  总结:由于欠款不一定就是借款,所以当事人在举证时还会特别说明到底是哪一种款项。

  特别提醒:

  1、借款的打借条优先。在日常生活中,要是亲戚朋友同事之间确属借款行为的,建议最好打借条。金额较大的,让第三人见证,转账支付的要保留好转账凭证和付款凭证。如果是用微信、短信交流的,相关信息也可要做保留处理。

  2、欠条内容具体明确。要是因侵权行为等发生欠付款,欠款人无力支付的,债权人可以要求打欠条,内容上尽量标明欠款事实、还款时间等,金额较大的,建议债权人找第三人见证并保留好欠款事实的相关资料。

  3、留意2年诉讼时效。无论借条还是欠条,都应关注好2年的诉讼时效,索要借款或欠款时可以通过电话录音、短信、微信固定证据或在借条或欠条上让对方签字确认还款等方式保证不要超过诉讼时效,否则您的合法权益可能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婚后夫妻之间婚内写借条有效吗的全部,看完本文你是否都了解关于婚后夫妻之间婚内写借条的相关知识呢?在实践中,婚内借条一般都会被法院作为有效证据采信,除非存在相反的证据。出具借条一方当事人对存在相反情形负有举证责任,如举证不力则承担不利法律后果。